小时候经常听到

“磨剪子嘞,戗菜刀,修理拉锁,配钥匙”

......

如今

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

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

也许只有文字、图片

和我们的记忆证明它们曾存在过

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敬

你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今天带大家

重拾记忆里的那些手工艺

找寻你儿时的记忆

  钉秤

不得不说,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现在大部分人都开始用电子秤,已经很少见这种杆秤了,所以钉秤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

  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篓,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灵巧的手捏出了一辆五彩疯癫的世界,分分钟把你带回到了童年,有木有?

捏面人现在偶尔还是会看见。看着一点点面在师傅的手里鬼斧神工的变化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不得不惊叹师傅那双灵巧的手。

  吹糖人

融化成100°C高温的麦芽糖,经吹糖艺人手口并用,五颜六色的糖就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这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为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应该留住它,保护它……

  铜匠

从水上的铜匠船,到走街窜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制铜酒壶等。

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人们见到了铜香炉和铜酒壶上的龙、凤、寿星和神仙就这样来到你的眼前。

  绞脸

旧时无论城镇、乡村,妇女很少到理发店理发,当时主要靠一些从事绞脸手艺的妇女为她们绞脸。

一根细线、一双巧手,靠手、口配合,为妇女绞去脸部的汗毛等,使其脸部整洁、容光焕发!

  锉刀、磨剪子

在街上,经常听到:“磨剪子嘞,锵,菜刀。”听到这个声音,家家户户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现在人们用的比较多的还是不锈钢的菜刀,根本不用再磨,只要用起来不快了就换新的;以前做衣服用的大剪刀也就不怎么常见了,而是换成了简易的小剪刀。时代进步了,带走了一批老手艺人,也带走了很多老行当。

  爆米花

一个老头挑着担子,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防着火炉和风箱,走街窜巷。左摇几下,又摇几下,“砰”地一声——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爆爆米花的,看着一茶缸的米进了炉膛,加上点糖......“砰”的一声,一布袋爆米花就做好了。听声音的时候还要堵着耳朵,躲得远远的......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童年,现在偶尔还能看到,只是爆米花已经不是孩子们最爱的零食了。

  修钢笔

那个时候,能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知识的代表。修钢笔者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其价值就体现在:简单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钢笔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现在碳素笔几乎替代了钢笔,用钢笔的人已经没有特别多的人了,就连现在去超市找钢笔水都不好找了,修钢笔的就更没有生意了。

  纳鞋

依着一双巧手剪出的纸样,蜡线在锥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面与鞋底间,锥针以额为磨石,鞋身木托支撑定形,在千锤轻敲之后,一双鞋便可以上脚了。

以前,家家户户的女人们一年都不闲着,从纳鞋底到糊鞋帮都是自己完成。家里孩子多,所以做了一双又一双。那样的鞋穿着不捂脚,下地也特别舒服,关键是纳的结结实实的底子耐穿的很。

  剃头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虽然说现在在街上还能看到这样的摊位,纯纯粹粹的剃头匠不经不多见了,去这些摊位的,还是老年人多一些。大多数的人还是去理发店理发。

  精修钟表

精修钟表的人心细如发,心静如水。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他们让凝固的时间行走,而他们却仿佛停留在时光之外,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

  

不知道何时起,手表成了装X神器,很多土豪们戴着价格不菲的黄金手表招摇过市,年轻人却很少佩戴了,大街上再也不见那些精修钟表的人了。

  编织工艺

一把把散发着清香而又有弹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来回穿梭……

就在这样简单又有节奏的动作之后,一个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而又实用的蒲包、蒲草篮子等展现在面前。很多电视剧都有一个老爷摇着蒲扇坐着躺椅晒太阳的场景,那大概就是那时候最好的日子吧!

还有这种编织的篮子,妈妈他们就经常拎着他们去赶集买菜。现在都是购物袋,购物车了。

芦苇席子,还有没有印象?以前农村炕上经常见这个。现在用凉席的比较多。

  

  老银匠

  火熔是制作华彩金银工艺品的传统工艺的一道关键工序。借助一个弯管,用嘴吹气来控制火苗、温度,“吹”向重点,充满童趣的动作,却是在千“吹”百练之后……

原来的人结婚都是打造一套首饰,不像现在去商场什么花样什么款式都有,那会都是有老银匠给打造,虽说工艺不如现在这么精致,但是确实经过人手做出来的最有温度的纪念。

  补锅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补,拿回家里都是用大锅做饭,家家都有一口大锅。

  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

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剪花样

纸张折叠,剪刀蛇形。时剪头小试,时剪尾大开,一朵朵精美的花产生了,享受的是眼睛,高兴的心田。与剪纸最大区别是:剪花样一般仅限与花,是为绣花提供榜样。

剪花样其实与剪纸是一样的工艺,只不过剪花样仅仅局限于与花有关的,而剪纸的内容要丰富一样。咱们大河北就有剪纸非常厉害的地方,邯郸的永年剪纸全国闻名。

  锔碗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手工艺历史时代,把破裂的瓷器摆正,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个破裂的花瓶、一只摔烂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壶、一枚断开的镯子在锔匠手上很快就修补完整了。

锔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很多年不见锔碗的了,现在的人碗坏了扔了直接换新,我们淘汰的不仅仅是碗,而是一门工艺。

  铸勺铸盆

以前时不时听到铸勺铸盆的吆喝,通妹还真的去仔细去看过怎么铸。有一个土铸的模子,然后把铁或者铝化成水,倒进模子里,就会变成一个勺子或者盆或者铲子都可以。

  现在很少再见过了。

  弹棉花

以前穿的棉衣、棉鞋,盖的棉被,都是用的自家的棉花弹出来的棉絮做的,暖暖的。小时候跟着妈妈去弹棉花,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现在很少有这种工艺了,在农村现在可能只能偶尔听到吆喝声。现在大家都直接买被子褥子,别说弹棉花的,就是新买棉花也不怎么会做了。

那些熟悉的叫喊声渐渐消弱

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

正在悄悄远去 成为绝响……

保护 记录 发扬还是挽留?

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眼看一种文化

在慢慢地消逝…

但是我们记忆深处的老手艺却

历久弥新 越发美好

你身边有没有手艺人?你还知道什么老手艺呢?

欢迎留言分享